独“薯”一枝——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百薯飘香”实践团队助力“薯期”振兴乡村
米乐体育直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农”问题逐渐提上日程。在烟台,红薯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位置,还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然而,红薯的附加值相比来说较低,薯农的收入也较少,而且总是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薯渣。因此,高的附加价值红薯产业亟待升级。今年暑期,鲁东大学“百薯飘香”实践团在烟台开展了以“促进红薯高值化利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探索如何高效利用红薯,希望为烟台和其他种植红薯的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

  两会期间习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红薯产业首次被写入烟台市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烟台的红薯种植培养面积逐步扩大,品质和口感也大幅度的提高,消费市场逐渐拓展至全国各地。为精准把握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查找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的条件,7月10日,实践团队来到烟台市芝罘区红薯批发市场和振华超市,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

  在走访中,小组成员发现当地红薯加工产品仍以低端的初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程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较低。许多商户反映,由于缺乏先进适用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加之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种植的红薯大多只能简单加工后低卖,增收困难。实践团队及时召开研讨会,一致认为要立足食品专业优势,发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红薯产品的研发和转化,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激发农民种植红薯的内生动力。

  7月12日,实践团队走进栖霞市顶级规模的薯类加工公司之一——栖霞德丰食品有限公司,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旨在求解红薯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良策。

  在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后,小组成员敏锐地捕捉到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企业在加工红薯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多糖、膳食纤维等有价值物质的加工废渣,但一直未能得到一定效果利用,要么低价出售作肥料,要么就地焚烧制造污染和浪费。得知这一情况后,实践小组成员想到了近期在红薯废渣资源化利用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从红薯废渣中提取分离出高纯度的红薯果胶,具有增稠、乳化、稳定等多种特性,可大范围的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商业前景广阔。

  通过深入交流和现场查勘,实践团队与公司负责人商定开展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共同推进这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按照初步设想,企业将为成果转化提供所需的原料和场地,学校派遣科研骨干进驻企业组织应用研究,双方共享知识产权和经济效益。

  品种好,产业优。7月13日,实践团队前往烟台市福山区潘家泊村进行调研活动,重点针对红薯育苗技术和种植品种展开细致调查。走访调研中,实践团队了解到,红薯种植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都会存在资产金额的投入不足、劳动力短缺、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结合农户调查反馈,小组成员分析认为,目前限制农户扩大种植规模的最大瓶颈是农田水利设施缺乏,抗旱保水能力差。

  基于以上问题,队员们与企业负责人、种植大户、村干部等多方座谈,一同探讨产业振兴良方,希望为进一步促进烟台的红薯产业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户采用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先进种植方式,提高种植效率和抗灾能力。二是发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积极性,稳定原料供给。三是借助电商渠道拓宽销售,积极对接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红薯产品网络销售新模式。

  实践团队还专程参观了烟台市博物馆,重温革命先烈不屈不挠、敢于牺牲的红色精神。烟台是革命老区,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沃土。新时代青年学生要自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把红色精神化作强农兴农的不竭动力,在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广阔天地里书写出彩人生。

  习“地瓜理论”中曾有言“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而我们正紧跟的殷切嘱托,扎根科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服务地方,把成果留在老乡家。乡村振兴,让红薯产业走出利国利民的共同富裕之路。